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(面授/在線),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↓
請選擇城市
請選擇意向校區(qū)
請選擇年級
請選擇科目
高三歷史單元診斷!學習歷史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內涵和修養(yǎng),更能提高我們對生活的理解,使我們以史為鑒,“為往圣繼絕學”。下面是愛智康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歷史單元診斷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!
中國古代思想與科技 中國古代文藝長廊
(90分鐘 100分)
(選擇題 共50分)
一、選擇題(本大題共25小題,每小題2分,共50分。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,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。)
1.有學者說,“西周時,人們的觀念是‘庶人不議(政)’。西周滅亡后,取而代之的是‘處士橫議’的活躍風氣”。此變化
A.是社會急劇變革的體現(xiàn) B.反映了教育對象平民化 C.說明新社會秩序已建立 D.是法家適時變革的體現(xiàn)
解析: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(fā)展,引起了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,針對社會的發(fā)展和對天下興亡的思考,形成了“處士橫議”的百家爭鳴局面,所以符合題意的是A項;B、D兩項雖與百家爭鳴有一定的關系,但不是具體原因,所以不符合題意;C項錯誤,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舊的社會秩序已崩潰,而新的社會秩序尚未建立。
答案:A
2.梁啟超在《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·儒學統(tǒng)一時代》中指出:“孔子則嚴等差,貴秩序,而措而施之者,歸結于君權。……于帝王馭民,較為合適,故霸者竊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。”梁啟超認為儒學的本質是
A.鞏固封建等級制度 B.維護封建專制統(tǒng)治 C.突出君主專制觀念 D.弘揚中華民族文化
解析:依據題干的信息“而措而施之者,歸結于君權”可知,梁啟超強調的不是等級制度,排除A項;較容易錯選的是C項,認為“歸結于君權”就是突出君主專制,而題干的關鍵信息是“于帝王馭民,較為合適”、“霸者竊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”,突出的是封建專制統(tǒng)治,而不是簡單的君主專制觀念的問題;“弘揚中華民族文化”與材料無關,排除D項。正確答案是B項。
答案:B
3.春秋戰(zhàn)國時“多家學派的思想都主張回到過去,唯獨××家的思想則主張面對未來,并力主用鮮血來實現(xiàn)”。下列圖片中屬于“××家”代表人物的是
A B C D
解析:法家主張通過嚴刑峻法和暴力手段來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,這是適應當時形勢的新政治主張,也是要“用鮮血來實現(xiàn)”的設想,所以正確選項是D項;A、B兩項是儒家的代表,儒家思想主體上是要恢復西周時代的禮制,墨家雖代表了小生產者和下層人民的利益,但不利于當時國家走向統(tǒng)一的未來,所以他們都主張回到過去。
答案:D
4.司馬遷說,“(曹)參為漢相國,清靜極言合道,然百姓離秦之酷后,(曹)參與休息無為,故天下俱稱其美矣”。材料表明當時
A.曹參是一位無作為的相國 B.曹參的思想缺乏進取精神 C.道家思想適應了社會需要 D.儒家思想失去了統(tǒng)治地位
解析:材料的意思是曹參作為相國,其主張清靜的思想合乎了道家思想,并在百姓遭受秦朝殘酷暴政后讓百姓休養(yǎng)生息,百姓都說他的政策好,所以材料主要說明了漢初采取道家思想適應了社會需要,符合題意的是C項;A、B兩項錯誤,材料不是在說明曹參無作為或缺乏進取精神,而是贊揚他能以“無為”讓民“休息”;D項錯誤,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才開始確立統(tǒng)治地位,在此之前沒有取得過統(tǒng)治地位,所以不能說失去了統(tǒng)治地位。
答案:C
5.“本質上是無神論的孔子的理性主義,(漢代)已經為虛偽的宗教信仰和迷信所沖淡。”下列主張能夠說明此觀點的是
A.“獨尊儒術” B.“天人感應” C.“格物致知” D.“發(fā)明本心”
解析:據材料中的“虛偽的宗教信仰和迷信”,可知漢代的儒學具有了神學觀,而能體現(xiàn)此觀點的是“天人感應”;A項雖是漢代的主張,但不體現(xiàn)神學觀;C項是宋代理學的觀點,具有唯物性;D項是明代的心學,雖是主觀唯心的,但不體現(xiàn)神學性。故選B項。
答案:B
6.劉禹錫認為:“猶水火異氣,成味也同德,輪轅異象,致遠也同功。然則儒以中道御群眾,罕言性命,故世衰而寢息。佛以大悲救諸苦,廣啟因業(yè),故劫濁而益尊。”在此,劉禹錫認為
A.佛教是儒學的必要補充 B.儒學與佛教大同小異
C.佛教與儒學的功能相同 D.儒學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現(xiàn)
解析:劉禹錫提到的“儒以中道御群眾,罕言性命,故世衰而寢息。佛以大悲救諸苦,廣啟因業(yè),故劫濁而益尊”,通過對比分析,指出了佛教和儒學之間的內在聯(lián)系。儒學與佛教屬于不同領域,不可能大同小異,也不可能有相同的功能,排除B、C兩項;儒學也不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現(xiàn),排除D項。故選A項。
答案:A
7.有人評價宋代新儒學時說:“在這個新的儒家學說建立的過程中,學者們一個顯著的特征是明顯增長了對自然現(xiàn)象的興趣。”下列主張中能夠說明材料現(xiàn)象的是
A.“存天理,滅人欲” B.“格物致知” C.“發(fā)明本心” D.“知行合一”
解析:宋代理學主張“格物致知”,就是通過深刻探究萬物的本原而掌握其中的“理”。這種思想的目的在于讓人們通過探究自然現(xiàn)象去探討社會的倫理,所以激發(fā)了學者對自然現(xiàn)象的興趣,符合題意的是B項。A項不符合題意,沒有體現(xiàn)材料中的“自然現(xiàn)象”;C、D兩項是心學主張,反映主觀唯心思想,所以錯誤。
答案:B
8.下表是《歷代節(jié)烈婦女的統(tǒng)計》(董家遵)中宋代至明清時期“節(jié)(夫死不改嫁)烈(以死守節(jié))婦女”的數(shù)量變化情況。下表數(shù)據可用來解釋 時間 隋唐 宋 元 明 清 節(jié)烈婦女 61人 274人 742人 35829人 12323人 A.宋以后婦女的思想開放 B.明清社會矛盾日益加深 C.理學對人們思想的影響 D.明清社會風氣每況愈下
解析:守節(jié)的婦女在明清時期明顯增多,這與宋以后的理學,特別是明朝后理學地位的上升有關,故C項符合題意。A、B兩項從材料中無法得出;D項與題意不符,材料不能說明社會風氣問題。
答案:C
9.王陽明說,“德有本而學有要,不以其本,而泛焉以從事……終亦流蕩失宗,勞而無得。……是故君子之學唯求得其心,雖至于位天地得萬物,末得出于吾心者也”。由此可見,王陽明
A.強調了正心是正德的根本 B.關注向外部世界探尋真知 C.重申了“格物致知”理念 D.鼓勵求知者要勇于“下問”
解析:材料中王陽明認為世間萬物的根本在于“人心”,如果不求“本心”而求“外物”,就失去了根本性,較終無所得,所以“德”的根本在于“唯求得其心”,也就是強調了正心是正德的根本,故A項正確。B、C、D三項與題意無關,在材料中不能體現(xiàn)。
答案: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