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林故事
助聽器
約翰的母親配了助聽器,走出醫(yī)院時,先進句話就是:這里的車子怎么那樣吵?回到家,更是麻煩了!老人家開始抱怨每個人說話的聲音太大,又說鸚鵡叫得令她想過去把它掐死,甚至電話鈴響和別人打噴嚏,都能把她嚇一大跳。
于是過去惟恐鈴聲不夠大,甚至得將無線電話放在她枕邊的事情,全做了180度大轉(zhuǎn)變,親友未進門,更得早早叮囑:別再對著老人家的耳朵猛喊。她自己的嗓門也突然降下了一大半,過去如洪鐘的聲音,頓時變成了低語,好像說的都是秘密,她說不敢大聲,因為怕炸了自己的耳朵。
老人家便有些得意了起來,笑著警告家里每一員,以后別想在背地里說她壞話,因為連其他人關(guān)著門講話,她都可能聽得見。指著自己的耳機,老人家說:“我的耳朵比你們強,可大,可小,碰到你們講悄悄話,只要我把耳機調(diào)大聲一些,就成了順風耳!”
助聽器也有缺點,就是只戴在右耳,聲音即或發(fā)生在左邊,她也覺得從右邊傳來。現(xiàn)在右耳變得敏銳,左耳就完全沒有用了。在花園里,只見她一面種菜,一邊不斷地轉(zhuǎn)頭四顧,尋找啁啾的小鳥和鳴蟬;行在街上,后面有車駛近,老人家總是做出要躲避的樣子,正如她所說:前10年,也沒覺得世界這么吵。
對 岸
有一條河隔開了兩岸,此岸住著凡夫俗子,彼岸住著僧人。凡夫俗子們看到僧人們每天無憂無慮,只是誦經(jīng)撞鐘,十分羨慕;僧人們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也十分向往那樣的生活。日子久了,他們都各自在心中渴望著:到對岸去。
終于有一天,凡夫俗子們和僧人們達成了協(xié)議。于是,凡夫俗子們過起了僧人的生活,僧人們過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。
沒過多久,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們就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僧人的日子并不好過,悠閑自在的日子只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,便又懷念起以前當凡夫俗子的生活來。
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們也體會到,他們根本無法忍受世間的種種煩惱、辛勞、困惑。于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種種好處。
又過了一段日子,他們各自心中又開始渴望著:到對岸去。
理發(fā)師與徒弟
理發(fā)師傅帶了個徒弟。3個月后,徒弟學成。
他給先進位顧客理完發(fā),顧客照照鏡子說:“頭發(fā)留得太長。”徒弟不語。師傅笑著解釋:“頭發(fā)長,使您顯得含蓄,這叫藏而不露,很符合您的身份。”顧客聽罷,高興而去。
徒弟給第二位顧客理完發(fā),顧客照照鏡子說:“頭發(fā)剪得太短。”徒弟無語。師傅笑著解釋:“頭發(fā)短,使您顯得精神、樸實、厚道,讓人感到親切。”顧客聽了,欣喜而去。
徒弟給第三位顧客理完發(fā),顧客笑道:“花時間挺長的。”徒弟無言。
師傅笑著解釋:“為‘首腦'多花點時間很有必要,您沒聽說:進門蒼頭秀士,出門白面書生?”顧客聽罷,大笑而去。
徒弟給第四位顧客理完發(fā),顧客道:“動作挺利索,20分鐘就解決問題。”徒弟不知所措,沉默不語。師傅笑著搶答:“如今,時間就是金錢,‘頂上功夫'速戰(zhàn)速決,為您贏得了時間和金錢,您何樂而不為?”顧客聽了,歡笑告辭。
晚上打烊。徒弟怯怯地問師傅:“您為什么處處替我說話?反過來,我沒一次做對過。”
師傅笑道:“不錯,每一件事都包含著兩重性,有對有錯,有利有弊。我之所以在顧客面前鼓勵你,作用有二:對顧客來說,是討人家喜歡,因為誰都愛聽吉言;對你而言,既是鼓勵又是鞭策,因為萬事開頭難,我希望你以后能把活做得更加漂亮。”
基督與猶大
一位大畫家為西西里城里一座大教堂畫耶穌的傳記。他費了好幾年工夫,壁畫差不多都已畫好,就只剩下兩個較重要的人物:兒時的基督和出賣耶穌的猶大。
有一天,他看見一個小男孩,他的面貌觸動了這位大畫家的心,正是他所需要寫生的面龐。那小孩被畫家?guī)Щ亓思,日復一日,耐著性子坐著讓他畫,終于畫家把圣嬰的臉畫好了。
但是,畫家仍然找不到可以充當猶大的模特兒。一年又一年過去了,他深怕這一幅杰作會功虧一簣,所以繼續(xù)不斷地物色。
許多人自以為面目邪惡,都毛遂自薦,替他充當猶大的模特兒,但都不是老畫家心目中的猶大:不務(wù)正業(yè)、利欲熏心、意志薄弱的人。
一天下午,老畫家到酒店喝酒,一個面容憔悴、衣衫襤褸的人搖搖晃晃地走了進來,一跨進門檻就倒在地上。“酒、酒、酒。”他乞討叫嚷。老畫家把他攙了起來,一看他的臉,不禁大吃一驚。這副嘴臉仿佛雕鏤著人間所有的罪惡。
現(xiàn)在,猶大的模特兒終于找到了,于是老畫家如醉如狂地一連畫了好幾天。
工作正在進行的時候,那個模特兒竟起了變化。他神色緊張,樣子十分古怪。充血的眼睛驚惶地注視著自己的畫像。
那個模特兒低下頭,哽咽起來了。很久,他才抬頭,望著老畫家說:“多年以前,我就是您畫圣嬰的模特兒。”
盲人與健全人
一處地勢險惡的峽谷,谷底水流湍急,幾根光禿禿的鐵索橫亙在懸崖峭壁之間。經(jīng)常有行者失足葬身澗底,尸骨難覓。這天,一行四人來到橋頭,一個盲人,一個聾人,兩個耳聰目明的健全人。鐵索橋是必須攀附了,路已至此,絕無退路。四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抓住鐵索,凌空行進。盲人過橋了,聾人過橋了,一個耳聰目明的人過橋了,另外一個則跌下鐵索橋,喪了命。難道耳聰目明的人還不如盲人、聾人?他的弱點源于耳聰目明。盲人說:“我眼睛看不見,不知山高橋險,可以心平氣和地攀索。”聾人說:“我的耳朵聽不見,不聞腳下咆哮怒吼,恐懼相對減少很多。”過橋的健全人說:“我過我的橋,險峰與我何干?急流與我何干?只要注意落腳穩(wěn)固就夠了。”
得失之間
有一年,在比利時某畫廊發(fā)生了這樣一件事:
美國畫商看中了印度人帶來的三幅畫,標價為250美元,畫商不愿出此價錢,于是唇槍舌劍,誰也不肯放松,談判進入僵局。那位印度人惱火了,怒氣沖沖地當著美國人的面把其中一幅畫燒了。美國人看到這么好的畫燒了,當然感到十分可惜。他問印度人剩下的兩幅畫愿賣多少錢,回答還是250美元。美國畫商見毫不松口,又拒絕了這個價格,這位印度人把心一橫,又燒掉了其中一幅畫。美國畫商只好乞求他千萬別再燒這較后一幅。當他再次詢問這位印度人愿賣多少錢時,賣者說道:“較后一幅畫能與三幅畫是一樣的價錢嗎?”結(jié)果,這位印度人手中的較后一幅畫竟以600美元的價格拍板成交。
當時,其他的畫價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這間,而印度人這幅畫卻能賣到如此之高,原因何在?首先他燒掉兩幅畫以吸引那位美國人,便是采用了“以退為進”的戰(zhàn)略,因為他“有恃無恐”,他知道自己賣完的三幅畫都是出自名家之手。燒掉了兩幅,剩下了較后一幅畫,正是“物以稀為貴”。這位印度人還了解到這個美國人有個習慣,喜歡收藏古董名畫,只要他愛上這幅畫,是不肯輕易放棄的,寧肯出高價也要收買珍藏。聰明的印度人施展這招果然很靈,一筆成功的生意唾手而得。
付出與索取
張生和李生兩人死后來到陰曹地府,閻王察看過功德簿后說:你二人前世未作大惡,準許脫胎為人。但是現(xiàn)在只有兩種人可以選擇:付出的人與索取的人。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過付出、給予的一生,另一個則必須過索取、接受的一生。然后由他們慎重選擇。張生暗忖,索取接受就是坐享其成,太舒服了,于是他立即道:我要過索取、接受的一生!王生見此情景,也沒有別的選擇,就表示甘愿過付出、給予的生活。
閻王聽其所愿,當下判定二人的來世前途:張生過索取、接受的人生,下輩子當乞丐,整天向人索取,接受別人的施舍;王生過付出、給予的人生,來世作富翁,布施行善、幫助別人。其實,付出與索取是相對的,關(guān)鍵是看你自己如何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