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(面授/在線),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↓
【相關人士答疑】為何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更需關愛?
“在班級里總有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孩子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‘學困生’,我班也有這樣一位同學——陳中(化名)。”南村中心小學的黎懿行老師對記者說,“每次當我看到陳中的訓練成績后都會很頭疼,他幾次的訓練成績都很不理想,在30分左右。在教學中,我還發(fā)現他有障礙,認識的字很少,連低年級的水平都達不到。”
在黎老師的印象中,陳中對學習不感興趣,課上沉默寡言,不愿聽講,經常走神兒,同時記憶力、觀察力、理解能力也薄弱,尤其是接受知識比一般同學要慢,成績始終處于班級倒數前幾位。平時,陳中也很少和同學一起玩耍,在集體中常被人遺忘。
[原因分析]
孩子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復雜過程,形成學習困難的原因除了孩子的注意力、觀察力、記憶力、思維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,還有興趣、情感、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。黎老師分析后認為,陳中之所以學習困難,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:
一是因為孩子的父母知識水平有限,沒有能力對其進行輔導,家庭功課不能按時完成。因此,第二天就像昨天沒有學習新的知識一樣,又什么都不會了。上課不要求回答問題,學習幾乎沒有長進。而聯(lián)系家長時,家長則表示無可奈何。處于這樣的家庭環(huán)境,在學習方面來自家庭的教育和幫助幾乎是零。
二是智力因素相對差些的陳中在班額較大的集體中,參與學習實踐的機會相對少一些。
三是陳中學習的自信心明顯不足,而且隨著年級升高、知識難度加大,學習上更是困難,造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
四是陳中的性格內向,平時與伙伴接觸少,難以借此來調整學習上的被動狀態(tài)。
另外,根據黎老師觀察和了解,陳中的學習困難除了智力因素外,更重要的是沒有強大的外在學習動力和內在學習動力。“在幾年的學習生活中,他的父母一直沒有寄予其多大的希望,而他自己也沒有趕上去的決心和勇氣。”
[應對舉措]
為了幫助陳中克服學習困難,黎老師經過認真思考后采取了四項措施,經過半年多的實施收到了預期的效果。
舉措一:“在同學們面前有意適度放大陳中的優(yōu)點,讓他在同齡人中樹立信心。”黎老師說,“在教學活動中,營造一個不單以診斷論成敗的氛圍。從德、智、體、美、勞各方面綜合分析、系統(tǒng)評價陳中,這樣他的學習信心就增強了,并對學習漸漸產生了興趣。”
舉措二:傾情投入,情感共鳴。課余時間,黎老師經常找陳中談心,及時了解他的學習、生活情況,讓陳中覺得自己在老師心目中有一席之地。“課余時間的一句簡單的問候,一個輕輕地撫肩、撫頭動作,更能夠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,使他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。”黎老師如是說。
舉措三:加強溝通,爭取家長配合。黎老師定期和不定期地與家長取得聯(lián)系,用恰當的方式把陳中在學校的學習、生活、紀律、勞動、思想等情況報告給家長,讓老師和家長都來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。
舉措四:配好同桌(伴),使他在互助中進步。“同齡人在一起,關系是平等的,一個行動,一句體己話讓他們更有親切感。”黎老師認為,“兩個信得過的同伴在一起,學習上取長補短,勞動上、生活上互相幫助,性格、思想上互相影響……慢慢地,陳中走上自主學習的正軌。”
大家都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