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(面授/在線),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↓
《月夜》讀后感-初中九年級語文!《月夜》的作者是劉方平。劉方平(生卒年不詳),河南洛陽人。唐天寶年間詩人,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,未考取,從此隱居潁水、汝河之濱,終身未仕。其《月夜》《春怨》《采蓮曲》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。下面給大家介紹《月夜》讀后感-初中九年級語文!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!
《月夜》讀后感-初中九年級語文
春夜靜悄悄
——劉方平《月夜》欣賞
更深月色半人家,北斗闌干南斗斜。
今夜偏知春氣暖,蟲聲新透綠窗紗。
多么好的語言,多么美的意境!好散發(fā)著盎然的春意,讀后令人心醉。這便是盛唐詩人劉方平的絕句《月夜》。
開頭兩句,頗有畫意。夜半更深,一片寂靜,詩人窗前眺望,只見銀白色的月光斜照著半個庭院,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,另一半則籠罩在夜的暗影中。那迷人的月光又把詩人詩人的視線引向了天空,在群星閃耀的夜空中,他看到了北斗星和南斗星都有已橫斜。這兩句從庭中的月光寫到天上的群星,隨著視線的轉(zhuǎn)移,畫出了廣闊無垠的空間,意境開闊。在這寥廓的畫面中,有月色、星斗、人家,透過畫面,我們還看到了一位不眠的詩人。
更深人靜,詩人為什么不能成眠呢?
“今夜偏知春氣暖,蟲聲新透綠窗紗。”原來是春的信息觸動了詩人。在夜半更深、萬籟俱靜之際,突然響起了清脆歡快的蟲鳴聲。這蟲聲驅(qū)走了嚴寒,報導了春回大地。聞蟲聲,我們仿佛聽到了春的腳步,仿佛看見了千樹梨花。本來是聽到唧唧蟲聲而知春暖,可是詩人卻先寫感到溫暖,再以“蟲聲新透綠窗紗”的具體音響來說明春已闖入人間,構思新穎,引人入勝。“今夜偏知春意暖”,正說明以前沒有感到;“蟲聲新透綠窗紗”,則說明以前沒有聽到。“偏知”是所感受,“新透”是所聞,一感一聞,相輔相成,把詩的意境和盤托出。讀到這里,那早春之夜的美景以及詩人興奮喜悅的心情都躍然紙上。聞蟲聲而知春,詩人更難以入眠了。是思念家鄉(xiāng)?懷想情人?嗟嘆身世?還是什么別的?詩人一概不提,極其宛轉(zhuǎn)含蓄,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余地。
這首詩描寫細膩,刻畫傳神。詩人以他特有的敏感,從氣候的細微變化中捕捉到春的信息,用平淡無奇的字句,淡淡幾筆,即將一片夜景繪出,熱情謳歌了那蘊含勃勃生機的早春景色,生趣橫溢,逗人情思,給人以美的享受。
這首小詩別開生面,不落俗套。詩人寫早春,一般選取的色彩是“濃”的,意境是“鬧”的,往往是陽光燦爛的白天,還多和花草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這首詩卻與眾不同,它以月夜為背景,色彩是淡的,意境是靜的,然而淡中有味,靜中有動,更見其妙。
《月夜》是一首獨特的回春曲。讀了這首詩,我們也和詩人一樣,心潮起伏,思緒千萬,禁不住要唱起一支春之夜的贊歌。
請點擊下載附件 | |||
|
點擊下載試題:《月夜》讀后感.rar |
《月夜》讀后感-初中九年級語文!為大家介紹好了,如果大家還有什么問題的話,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:4000-121-121!有專業(yè)的老師為您解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