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(面授/在線),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↓
一直以來,在中孩子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:一怕周樹人、二怕文言文、三怕讀經(jīng)典。不少孩子談“三怕”色變。
前不久開學伊始,所謂的語文教材“魯迅大撤退”和諸多經(jīng)典作品“被踢出去”事件所引發(fā)的軒然大波尚有余波,近日,本市大同中學語文教師“操刀”自編課本的做法,又將語文教材、語文學習“三怕”推到了“聚光燈”下。“三怕”真有那么可怕嗎?有什么高招可以破解“三怕”呢?
為此,本期周刊推出了《“破解學語文‘三怕’”特別策劃》,請來語文教材主編、語文特、高級教師等業(yè)內(nèi)資深相關(guān)人士指點語文學習捷徑,消除孩子心中的“陰影”。
[風波緣起]
傳言“魯迅大撤退”
前不久有媒體報道稱,編劇劉毅在其微博上發(fā)帖稱,“開學了,各地教材大換血”――他列舉了20多篇“被踢出去”的課文,比如《孔雀東南飛》、《藥》、《阿Q正傳》、《記念劉和珍君》、《雷雨》、《背影》、《狼牙山五壯士》和《魯提轄拳打鎮(zhèn)關(guān)西》等。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,因此劉毅稱之為“魯迅大撤退”。這則微博說法的真實性引起軒然大波。而近日,本市大同中學語文老師“操刀”自編課本也引起了各方的密切關(guān)注,語文教材、語文學習“三怕”再度成為近期關(guān)注熱點和話題。
[主編釋疑]
魯迅作品不會退出上海教材
對于前不久傳出的“魯迅的文章或?qū)⑼顺稣Z文教材”傳聞,不少相關(guān)人士和老師對此并不感冒或表示不愿多做回應,因為在他們看來,這些捕風捉影的消息并不值得回應,也毫無真實性可言。有些老師表示,有時魯迅等經(jīng)典作品僅是在從先進學期換到了第二學期,或是將它放在了下一個年級,卻被一些媒體夸大成了“大撤退”。這種說法讓不少教材編寫者也有些無奈。
但也有中學老師指出,有些省市的教材將魯迅的文章替換了篇目,或是從“必讀課文”挪到了“略讀課文”中。而大家心知肚明的是,根據(jù)“潛規(guī)則”,打星號的文章往往中、高考是不會考的,于是,考啥教啥,老師不會花時間教,孩子也不會真的去細讀。事實上,魯迅作品在教材中的“地位”是下降了。而歷年來教材針對魯迅作品的選、換、刪也始終未斷過,像中學老師認為較難講解、孩子叫“難懂”較厲害的幾篇雜文《“喪家的”“資本家的乏走狗”》、《論“費厄潑賴”應該緩行》、《“友邦驚詫”論》等,早就悄然“撤退”無蹤了。
對此,上海市初、高中語文教材主編范守綱、王鐵仙均表示,上海語文教材一貫重視經(jīng)典和名家的篇目,現(xiàn)行的語文教材也用了近十年的時間,并沒有做大幅度的改動。
在范守綱看來,魯迅的文章具有相當?shù)母叨,對中國人來說其經(jīng)典意義是抹殺不了的。從現(xiàn)行新編初中語文教材來看,魯迅的詩文共七篇,分別是: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》、《社戲》、《風箏》、《故鄉(xiāng)》、《孔乙己》、《自題小像》和《自嘲》,教材編寫老師還特別在八年級第二學期的初中語文課本中,單獨設(shè)立了一個“走進魯迅”的單元,讓孩子能更系統(tǒng)、全面地了解魯迅和他的作品。
[教師聲音]
魯迅等名家經(jīng)典是不可復制的
而在受訪的所有老師眼中,像魯迅這樣的經(jīng)典文章永遠都是不可磨滅的經(jīng)典,不僅不能退出語文課文,更應倡導孩子積極地多讀,不僅關(guān)注于課本上的文章中,更應將時間花在課外閱讀時文和其他多元化的文章上。而對于在孩子中廣為流傳的“三怕”,老師們則表示孩子不能懷有畏懼的心態(tài),應抓準每一塊的特點,主動出擊,逐一擊破。
市十中學副校長任其斌表示,魯迅先生的作品應是教材主流中的一部分,不應該隨意刪減。任其斌強調(diào),我們不僅應保留魯迅先生的作品,更應當關(guān)注和反思當代孩子的閱讀狀況。對于不少孩子表示魯迅的作品語言晦澀難懂,他指出,不能因為文章難讀而放棄魯迅的文章,而要注意閱讀的方式。他建議,高中生在閱讀時應采取研究性閱讀的方式,同時對自己的閱讀要有更高的要求,而不要一味地以淺閱讀為主。此外,任其斌也表示,魯迅的作品是當時時代的烙印,具有時代的代表性。如果教材中缺少這類作品的話,對于孩子來說將會是一種歷史的缺失。
向明中學副校長周孝放也認為,不應刪減魯迅的作品。他表示,雖然魯迅當年所處的歷史背景與現(xiàn)在截然不同,但是我們更需關(guān)注文章內(nèi)在的文學性和思想性。有些孩子片面地認為作品與當今時代有隔閡,但是周孝放老師指出魯迅先生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國民的劣根性,這是永遠不會與時代脫節(jié)的。而且這些經(jīng)歷時間檢驗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經(jīng)典,很難再找其他作品來復制這些經(jīng)典。
白揚對“有些人說因魯迅文章年代太久遠,應做刪減”反駁說,既然說魯迅的文章年代太久,那孔、孟的文章年代豈不更久?為何卻甚少有人反對收錄這些年代如此久遠的文章。而作為我國文學史上具有分量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魯迅,他的文章能有助于如今的孩子更好地、更全面地了解那個特定年代所發(fā)生的事情。確實,魯迅的文章有他突出的特點和難點,例如:語言順序與現(xiàn)在的文章相比有所不同,有時魯迅喜歡造詞,這些不可否認是讓不少孩子在學習時產(chǎn)生了困難。但這不能因為這些就對魯迅的文章“動刀”。
對于有些孩子認為魯迅作品難讀的畏難情緒,語文特級教師陸繼椿反駁道,魯迅的作品會比文言文更難讀嗎?魯迅散文中的文字是很有文學意味和想象力的,值得孩子細細品味。即使時代背景不同,但文字里所蘊含的感情還是一樣的。他還表示,時代是歷史的傳承,因此魯迅的作品不會與時代脫節(jié),我們應學會古為今用。
大家都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