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(面授/在線),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↓
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說:“興趣是創(chuàng)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(huán)境的主要途徑之一。”興趣是需求的內驅力,只有培養(yǎng)孩子對數學的濃厚興趣,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。也就是說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各種感官、大腦處于較活躍的狀態(tài),能夠較好地接受教學信息。我國數學家華羅庚之所以能成功,推動他學習的力量,就是興趣,因為數學是充滿了興趣的科學。
那么,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孩子的興趣呢?
? 我們可以展示數學自身的魅力,使孩子獲得數學美的享受。
數學源于生活,又服務于生活。它自身美的魅力集中反映在簡單、統(tǒng)一、對稱、奇異上。教學中盡可能地讓孩子感受數學美,培養(yǎng)審美、創(chuàng)造美的能力,這必將激發(fā)孩子的學習興趣。就是在解題過程中,數學思想方法所呈現的美,讓孩子獲得美的享受。例如:教學“1米2厘米—6厘米”這道題,習慣上,我總是把它當作一道簡單的名數、復名數的互化與來對待,可我創(chuàng)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:“小明的爸爸原來的腰圍是1米2厘米,經過一段時間的體育鍛煉,腰圍減少了6厘米。你知道爸爸現在的腰圍是多少嗎?”這時孩子已不再是單純地為而了,而是融入生活,更多的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,與“爸爸”共享著體育鍛煉所帶來的快樂,感受著數學的無窮魅力。將數學題融入生活中所產生的感染力,誘發(fā)了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。?
我們也可以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,激發(fā)孩子強烈的學習熱情?
我感到,根據小孩子的認知心理特點,給孩子的學習材料,既要和已有經驗有聯系,又要新穎,才能產生思考“落差”,引發(fā)興趣。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新穎有趣的問題,讓孩子產生急于解決的愿望,從而喚起迫切心理。當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,助力了主體的探究力,尋找到了解決辦法后,才能充分體驗到知識內在的魅力,從而獲得持久的學習動力。
例如,教學“年、月、日”時,我講了一個故事:有一個老大爺,今年63歲了,可是他只過了15個生日。同學們,這是怎么回事呢?孩子中有的說,老大爺今年63歲,一年過一個生日,至少也應有62個,怎么只有15個呢?是不是老師弄錯了……教師適時引出課題,讓孩子在書中尋找答案。孩子打開課本,急切地閱讀起來。“原來他的生日是2月29日。”“原來時間也這么有趣。”將單純的學習融入有趣的生活實際中,了解的“渴望”本身就是一種熱情,它讓孩子習得了知識。
我們還可以帶領孩子走近生活,讓孩子在體會數學的價值中激發(fā)興趣
生活是現實的、豐富的,而數學卻是高度的抽象性。如果不把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,孩子會感到枯燥無味而產生厭倦。因此數學老師與孩子共同走近生活就顯得十分必要,其實它是讓孩子置身其間去“發(fā)現”,而“發(fā)現”(認識)也能產生興趣。如:學習“百分數的意義”時,可問孩子:“大家經常喝牛奶,可牛奶盒上寫著‘脂肪3.3%,蛋白質2.9%……’,這些表示什么意思?”又如:學完“10以內各數的認識”后,讓孩子用第幾排第幾個來描述自己的位置;讓孩子說一說家里電話號碼的數字;讓他們記錄一周的氣溫……。孩子完成題目時,興致特別高,爭先恐后地交流。他們在交流中體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,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。“解決”了生活的實際問題,開始了解數學的奧秘,從而也體會了數學的價值所在。
數學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,如果我們能夠把數學還原到生活里,孩子們就再也不會感覺到枯燥乏味了,相反,對數學有了興趣,每一天都生活在數學的奧妙里。